【摘要】青年教师是学校整体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力量,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,因此,高校必须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,本文首先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入手,并针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,提出了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。 【关键词】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,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,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,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,师资队伍的组成和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高校教师队伍越来越趋于年轻化,根据教育部的统计,2006年高等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为520130人,占总人数的48.3%,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,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”,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,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。因此,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研究,并着力提高其教学能力,对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 一、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在顺利完成教学的活动中,教师个体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技能、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。青年教师虽然大多是博士毕业,有良好的专业背景,入校时,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入职培训,但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、科学的教育学、心理学等关于教学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培训,尤其缺乏专业化的教师技能培训,由此导致的是教学能力缺乏,具体表现在: 1.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素质不过硬,价值取向失衡。作为教师,其师德素质越高,投入教学的精力越多,教学的效果就越好。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,部分青年教师受功利主义现象的影响,在教学上投入精力明显减少,视教学为副业,“火了实验室,冷了教研室”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,导致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长期停滞期,不仅没有提高,反有下降的趋势。 2.青年教师学历水平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。高校青年教师的选聘更多的注重专业学术水平和学历,形成了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现象,尤其是高校在评定职称时,重科研,轻教学,导致青年教师们十分热衷于写文章、搞项目,不重视教学工作,在教学上所花的气力不够,不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,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。 3.师资培训重“形式”。虽然很多高校对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都要进行岗前培训,但培训多以学校文化、学校制度为主,并没有围绕教学研究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手段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。
4.缺乏有效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。首先在职称评定方面,它本来应该是界定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,但目前大部分高校,除了少量的优秀青年教师能晋升外,基本上成为按照学历与教龄论资排辈的工作;其次,专设面向青年教师的教学奖项不多,很多高校虽然会组织一些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、激励青年教师投身教学的讲课大赛,但教学奖项和科研奖项比起来的分量较低,青年教师对这些活动并无热情。 |